分六经而治之,与夜热之不同也。血之为患,其妄行则吐衄,其衰涸则虚劳。
《阴阳别论》曰∶所谓阳者,胃脘之阳也。若是瘥家身体痛,发汗亡阳变作风;又有四肢不自便,病前病后补泻分。
夫寒伤六经,止阳明、少阴之有急下证者,盖阳明秉悍热之气,少阴有君火之化,在阳明而燥热太甚,缓则阴气绝矣,在少阴而火气猛烈,勿戢将自焚矣,非肠胃之实满也。予在苕溪,治一水肿者,腹大,肤肿,久服八正散、琥珀散、五子、五皮之类,小便仍淋漓,痛苦万状。
产下发声吮乳,肇自后天,是以发声之时,口中有毒即咽下,而归于阳明。医闻之,复大加黄、白术,服后甚觉不安。
如此分别,则为虚为实、是假是真,虽未参症切脉,而一目先了然矣。然舌若胖大,即在北方,亦非承气的症,切不可黄而浮胖娇嫩者,脾胃两经精气虚也,益黄散。
若学人熟读全书,细心体会,其中义理,如神龙出没,首尾相顾,一字一句,条分缕析,鳞甲森然,得其蕴奥,自有精华滋味,非比尘垢糠。阴阳不谬,而后寒暄无不投。